陕西和光书画院
座机:029-86117237
Q Q:523293918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吐哈石油大厦
联系电话:13891846835 ,13384976061
西安和光书画院 > 详细内容 >

苦瓜家园吴冠中师生作品展百雅轩开幕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3-02-17

 

                       书法实践及其情感体现
                        赵居阳
 
           艺术是人类最高级的精神活动。以书法而言,它是最自由、最心灵化的艺术。千百年来,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流派林立,代不乏贤。书者,本于天地之灵气,结于人心之妙想。书家,寄于天地之间,融于万象之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神思融趣,凝于笔端,其所感、所觉、所悟,皆为成功必经之境也。然感者仅师其表;觉者方师其里;悟者则可谓师其性也。惟能师其性者,方称为有悟性,庶几可成大家。
南宋诗人陆游引申黄庭坚的观点说:“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这条“待境而生”的创作定律出自禅宗的“心不孤起,托境方生”之说。“法不孤生”显然是“心不孤起,托境方生”的缩写。陆游的诗法主张艺术思维必须依赖于作者对现实世界(境)的经验,艺术创作不能完全脱离现实,面壁虚构。这种诗家的生路、诗外的工夫对书家同样适用。陆游的诗法换言之:要出好作品,决不可以关起门来空想,只有从游历和阅历里,在生活的体验里,跟现实碰面,才会获得新鲜的才思。
 毛泽东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也是杰出的书法家,他总结自己的习书经验说:“学书要有帖,帖中要发挥”。其中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学习书法要植根于传统,二是要师古不泥,倾注书家的感情色彩和个性。现今人们评判一幅书法作品,已不仅仅满足于其表象的美,而更重于内在的神,即所谓形神兼备,方称佳作。如果仅仅停留在所谓表象美的层面之上,那肯定是很不够的。所以应当肯定,书法艺术美,是情感美。书家通过书法艺术所表现出的作品的视觉效果之所以不同,正是书家不同的感情色彩使然。在中国历代书法类型、刚健型、拙涩型、秀雅型等书法风格,都无不与书法家的主观意趣和个性情感有关。《兰亭序》成为“无下第一行书”,是因为王羲之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特定环境氛围中,有了“畅叙幽情”的情怀,激发出卓绝的诗情画意和笔墨技艺,从而能够把书法艺术的抒情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失去了这样的情绪氛围和感情因素,这样的传世佳作即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书法缺少了情感、没了精、气、神,只是操作上的机械熟练,其书作是注定没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
如今躬逢盛世,古城长安的诗书画艺术叠彩纷呈。我常常被各种文化的风云际会和艺术狂飙所卷入,从而自觉和不自觉的融入到艺术探索者的行列。我在多年的习书实践中感悟到,书法学习或创作到了一定的阶段,一种情感便会由然而生,所谓“书为心画”,这便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每次习书之前,面对一枝毛笔,一张宣纸,或出于书写内容的感染,或出于书法形式的表达激情,书家心中往往先升腾起一种情感,这便形成了书法的情感色彩,随着书法从使用价值向艺术价值的不断转化,情感与风格的结合,情感和书法语言的结合,成为书法之道千秋不竭的生命力所在。
在书法大家李成海先生创办的西安望贤书学院,有一批我熟知的并且很有实力的中青年书家,大家互为声气,群相砥砺,从中得到心灵的陶冶和审美意识的提升,有的在全国书界早有影响。幸好我能与之同道,公务之暇,大家可以经常地聚会聊天,畅谈文化,或展纸泼墨,切磋技艺,总有真知灼见,妙笔佳作,给人以启示,引发人的创作意境。最让我信服的是,李成海先生在书法艺术上所具有的非凡的悟性和独到的见解,加之他笔下过硬的书法功底和艺术表现。在他的书法表现中,明显地表现着融合传统书法的严谨拙朴和现代书法简静舒展的创作意识,且不失魏晋二王之俊美飘逸,欧体之挺拔险绝,柳体之法度森严,又以魏碑壮其骨、以帖法走其势,结字章法气脉贯通、收放自如,且顾盼生姿,透出了豪爽豁达的气质和飘逸洒脱的风度。难能可贵的是,一个年逾古稀之人,他的书作却不受书体、笔法和墨法的限制,将章、韵、气、法有机组合一体,工稳中显拙朴,飘逸中见浑厚,且真草隶篆诸体皆能,创作风格多样,表现出多变的姿态,这令书界同道老少无不惊叹。我总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笔墨的书写,而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灵和情感上的作用。
当然,书法情感色彩的另一面,还在于书家感情色彩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情感色彩与书法艺术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的辨证关系。艺术情趣的提高,决定书法品位的变化,而这种情趣需要培养,要依靠学习的积累,包括艺术欣赏、艺术审美、艺术群体经常性的交流和研讨等等,都是一种创作提高的过程,而且也需要从自然物象以及其他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随着感情色彩的积极升华,书法创作也会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相应的,书法艺术的提高,也会促使感情色彩的升华。所谓“变则通”,“有悟性”,即是在“否定之否定”规律下的求变思维。既扬弃传统,又不断的否定自我,以寻求书法艺术之最高境界,这是书法能够得以继承发扬的本源所在。翻开中国书法史,无论是欧、颜、柳、赵的个性美,或者是苏、黄、米、蔡的变化美,都无不是因其书法造诣之高而令人仰慕,长留史册。